从《五朵金花》到《天龙八部》,让人认识了大理,产生了无限向往;从《小河淌水》到《蝴蝶泉边》,唱响了大理,令人魂牵梦绕。 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契机,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引擎,大力实施文化强州战略。内强实力,外树品牌,开启了文化产业发...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部《五朵金花》的电影让大理成为人们向往之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四季如春的气候、山光水色的秀丽多姿、淳朴的民风,使得定居、客居大理以及来大理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部《五朵金花》的电影让大理成为人们向往之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四季如春的气候、山光水色的秀丽多姿、淳朴的民风,使得定居、客居大理以及来大理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8月3日,上海豫园中国日(节)“风花雪月·自在大理”—云南大理民俗风情展演活动在上海豫园开幕。这是云南旅游和上海豫园合作的第14年,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多顶桂冠于一身的大理,通过文化展演及旅游商品展销,在上海豫园向人们展示了它...
是不是美爆了?这是在建的“云南映象·五朵金花剧院”(以下简称五朵金花剧院),提到五朵金花,云南人并不会陌生。
自小在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就对刺绣手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加之个人的聪慧,因此很小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十岁就能够缝制手帕、鞋垫、飘带等刺绣品。
挖色镇是大理市的刺绣之乡,这里的妇女热爱刺绣且有传统,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小院,都能感受到刺绣与心灵的互动,呼之欲出的鲜花、彩蝶以及各种吉祥物分布在帽子上、围裙上、鞋子上、香包上……装点着她们的生活,也融入她们世代的文化血脉中。
“金花”刺绣人才李红桃(右一)是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挖色村5组村民,自小在奶奶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十岁时就能够缝制手帕、鞋垫、飘带等刺绣品。2014年9月,李红桃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刺绣代表传承人”后,开办了白族刺绣传习所,传承和发扬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