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缺乏微量元素铬、硒及B族维生素,容易使病情加重。其中,铬元素参与体内的糖代谢,可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降低血糖和尿糖,防止糖尿病眼病的发生;B族维生素可减少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之皮...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排名位居第二位糖尿病所致眼病,因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位于眼前节的病变,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无法进一步诊断治疗,进而导致眼部更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甚至失明。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女性与糖尿病——我们拥有健康未来的权利”。我国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林女士近期因右手手指和手腕刺痛、麻木就诊,原以为是长期使用电脑导致的“鼠标手”(学名为“腕管综合征”)而已,检查才发现罪魁祸首却是糖尿病。林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得了糖尿病,还伤了神经。
湖北读者彭先生问:我今年26岁,体重200斤,食欲特好,饭量是别人的两三倍,爱吃油炸食品,爱喝碳酸饮料,不太爱运动。三周前因头昏、恶心、呕吐、乏力被送去急救,血糖32毫摩尔/升,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请问我该怎么办?
糖友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即使后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血糖,仍然容易发生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记忆”效应。通俗地说,当人患了糖尿病之后,血糖水平就会居高不下,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就如同泡在糖罐里一般。如果时间不长,当“糖罐”不在了以后,被“泡”...
最新研究表明,工作狂对健康有益,前提是,你得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
有人根据喝粥后血糖的明显升高与进食同等热量的葡萄糖升高血糖的作用相似,提出“喝粥如同喝糖水”的观点,甚是形象。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营养师郑欣也认同,喝粥的确不利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
若短期内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应及时查血糖。如果血糖明显增高(超过16毫摩尔/升),而糖化血红蛋白不高,更要提高警惕,通过进一步检查来确定是否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并根据诊断结果遵医嘱治疗。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1.05亿,还有一大波后备部队正处于危险边缘。根据统计结果,美国糖友一年有近6个小时在看医生。假设中国糖友也能做到如此,一年约有8766个小时,剩下的8760个小时只能靠自己。然而,临床发现,长期“宅”在家、与外界接触少的糖友,自我管理能力通常都较差,...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每天少坐21分钟,就能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并保持肌肉重量。
说起糖尿病的症状,人们首先会想到多喝、多尿等,少有人知的是,糖友也可能少尿、排尿困难,原因是患了“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中日医院内分泌科张雪莲医生提醒,糖友出现听力下降是因血糖控制不佳,易使血管发生病变,供应耳部器官血液的两条动脉血管也会受到影响,使耳朵血液供应不足,一旦耳部血液供应不足,就极容易造成耳部缺血,给耳朵内负责听力功能的毛细胞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使患者出现耳鸣、听力下...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但部分糖友发现即使努力运动、严格饮食和用药,血糖仍然会有波动。导致血糖上升的原因可能就隐藏在平时不注意的生活细节中。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口腔菌群是导致糖尿病口腔并发症的一个原因,糖友们控血糖先要把口腔健康管起来。
有些食物不仅升血糖速度比较慢,还含有一定的降血糖功效,有三种黄色食物对于糖友们来说是很不错的食疗选择。
中国糖代谢异常的人群中约有80%为餐后高血糖,从最初的糖尿病诊断,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到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餐后血糖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由《生命时报》发起的2015年度“我和餐后血糖”糖尿病防治最佳实践征集中,许多糖友和家属分享了他们在控糖历程中与餐后血糖...
许多糖友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何平时吃的都是素食,可血糖怎么还是那么高?其实,是糖友们“错吃”了素食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