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藏文古籍文献编译中心副主任苏得华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披露,该中心自2014年9月开始整理编译拉卜楞寺藏文典藏文献,截至目前,拉卜楞寺2万多函古籍文献实现了“数字化”。
拆书、补书、订书、压平……周而复始,为古籍续命。高慧云默默无闻,宠辱不惊,对她来说:这条路很窄,但是很长。高慧云现河北美术学院讲师,毕业于河北大学,2006年开始从事古籍、碑帖、古字画修复装裱工作,至今已修复古籍约7000余册。
云南省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民族古籍保护专家和志愿者普查确认口传古籍4万余种,1万余种濒临失传的口传古籍在系统性保护中获新生。 “抢救口传古籍、修复民族古籍,就是修补一段历史、复兴一种文化。”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计思诚说。
10月27日上午,“册府千华——云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在云南省图书馆开展。据悉,此次将展出云南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稀古籍150部,是云南省近年来展出古籍珍本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
2017“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活动近日收官。两个月来,古籍保护专家与志愿者深入一线开展古籍普查工作,给散落云南各地的数万册古籍文献建立完整“身份信息”。 云南古籍丰富,各类古籍存量逾百万册。许多古籍分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寺庙,有些长期“沉...
据云南省图书馆消息,古籍修复人员目前已正式完成“纳格拉藏经洞”藏文古籍抢救性修复工作,修复数量达1860余页。大批藏文古籍在“修旧如旧”中重获新生。
近日,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这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首个五年规划。
本次展览共展出涵盖18种民族古文字的178件少数民族古籍原件,年代最早为隋唐时期,最晚为清代末期。这些古籍基本都列入了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