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国企改革的步伐加快了,那边混改重组动作频频,这边处置“僵尸企业”的战役也打得正酣。
有市场的企业在竞争中都能脱颖而出,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能自然倒闭,我们才能彻底压缩“僵尸企业”的生存空间
从最高人民法院3日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全国新受理的破产案件数量比2015年上升53.8%,破产案件启动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其中,浙江、广东、江苏新受理的案件数量居前三位,以上三省受理的案件总数占全国破产案件总数的48%。
最高法民二庭庭长贺小荣3日表示,法院在运用破产重整方式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精准识别,挽救确有存续价值的企业,防止“僵尸企业”将重整制度作为护身符逃避清理。
随着去产能深入推进,清理“僵尸企业”进入高峰期。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清算、重整等途径退出市场或涅槃重生。但耗时长、成本高、程序繁琐,人员安置增加地方顾虑,“僵尸企业”主动申请破产动机不足,导致清理工作仍然面临复...
记者日前从国资委获悉,下一步国有企业将在控制债务规模,降低金融杠杆方面做出表率,并进一步加快清理“僵尸企业”的步伐。记者了解到,作为国企“去杠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债转股也在提速,多家国企与银行密集签约债转股协议,随着债转股的持续推进,更多的债转股资金...